对话苗再新:
通过我的画,让更多的人看到各个民族的亮点
从7月1日开始至5日,画家苗再新创作的56个民族系列画作:《民族之光》,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用56幅1.82米*1.45米的画作来展现浩瀚多彩的民族风情,用中国画的方式全景式地反映56个民族最具特点的生活情境,这是一次空前的创作。
昨天傍晚,新闻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淡味斋”的画室里,采访了画家苗再新。
我没有专门找模特,摆出来的东西都太假
新闻观点:我们国家曾经出过反映56个民族的一组邮票,您这次的创作与那组邮票有什么区别吗?
苗再新:有本质上的区别。邮票上的画基本上都是图解性质的,是以简单与固定的图式手法展示民族服装和民族乐器等,画面中的人物不是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亦无具有地域特征的背景衬托,在画种上属于装饰画作品。而我画的是中国画作品,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具有完整因素的创作,每幅作品表现的都是具鲜明民族和地域特点的生活场景。我的画作中的人物也都是具体的、有生活原型的,不是概念中的形象。
新闻观点:有些生活习惯、服装都类似的民族,你如何区分呢?
苗再新:比如保、东、撒、回四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平时也都是混居在一起,生活习惯也都差别不大,很难从服饰、生活习惯上进行区分。我就主要考虑了选取不同性别和不同场景。
撒拉族日常生活中种植辣椒比较多,我就选取了收获辣椒的场景,人物以撒拉族妇女为主;保安族生活在积石山下,北临黄河,因此我就专门画了保安族汉子划着羊皮筏子在黄河激流中博浪奋进的场景;而东乡族的女工很出名,我就创作了东乡族的农村妇女在炕上绣花的场景;回族能歌善舞,我创作的画面就是回族男女老少一起唱“花儿”的场景。这样的区别能让每一个民族都成为独具特点的“这一个”,让看画的人很直观地了解到这些民族的特点,准确地掌握这些民族的差异。
新闻观点:这些特点是你在采风中发现的吗?
苗再新:有的是,但还有一些是我从文字和图片资料中发现的。当然,能亲自走遍这56个民族,亲身感受﹑直接接触是最为理想的,但展览日期已定,时间已不允许。你看,在这56幅画中,涉及了春、夏、秋、冬,遍及了大江南北,如果真是先采风再创作,光采风的时间,大概就得几年时间。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讯也不失为一种弥补第一手资料不足的有效途径,有时候即使不到现场也能掌握到准确、生动的信息。
新闻观点:您在创作中有没有使用模特?是不是根据真人描摹的?
苗再新:这次创作的时间太紧张了,根本来不及找模特,而且,我个人认为,找模特摆出来的东西都是比较假的,不如不找。我的创作依据,一部分是来自我自己过去的实地采风的写生和照片,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一些介绍少数民族的光盘、图片和书籍。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有图片依据的,不是我空想出来的。我有一个朋友,他曾经走遍了56个民族并出版了反映56个民族生活的照片集,他所提供的照片对我的帮助很大。
独龙族的妇女爱纹面、黎族人喜欢吹鼻箫,这些民族特点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
新闻观点:刚才看到一张图,那位老年妇女的脸上全是麻点,您见过这位老人本人吗?那些麻点是老年斑吗?
苗再新:(笑)你发现的这个画面挺有代表性的,这也是我这次创作中的一个新发现。 这是独龙族的妇女,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独龙族可能是惟一一个喜欢纹面、并且以纹面为美的民族。独龙族的纹面仅限于女性,所谓的纹面只不过是在脸上刺出一些不同方向排列组合的点,并没有花样,看起来确实有点像麻点。 目前独龙族纹面妇女中最年轻的一位生于1953年,跟我同岁。在此之后出生的独龙族女性则永远摈弃了这一古老的﹑祖辈传承的习俗。
新闻观点:看来我真是无意中发现宝了,呵呵。您在这次创作中还有什么类似的新发现呢?
苗再新:比如生活在海南的黎族,他们很多人都会吹鼻箫,老太太中会吹鼻箫、吹得好的尤其多。所谓鼻箫,就是用鼻子吹箫,这也是他们民族的绝活。我这次画的黎族,就选取了这样的场景,我相信如果大家看过画后,以后一旦想起了黎族,大概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这个画面。
新闻观点:你选的很多画面好像都是目前的日常生活场景?
苗再新:是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很多以往的民族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在改变。正如独龙族的纹面已成历史,正如黎族的刀耕火种已是久远的记忆。因此我所表现的基本上都各个民族当下的新的生活风貌。
新闻观点:问一个我最感兴趣的话题,你选用了什么场景来反映汉族呢?
苗再新:安塞腰鼓!在考虑用什么画面来代表汉族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就是画安塞腰鼓。当然,汉族有特色的地方也很多,如惠安女就有很特色,但是缺乏代表性,还会被误认为是少数民族;河北、山东的农民形象很好,可是很难画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来。还是安塞腰鼓最符合我的创作要求!巧合的是,正在我为画作收集资料期间,刘文西先生邀我到陕北过大年,正好看了一场安塞腰鼓,我深深地为这黄土地上的激越鼓声和舞姿所震撼,我的选择果然没错!陕西属于黄河文化,汉中则是汉民族的发祥地,有历史感、有厚重感,能体现出寻根溯源的背景,而且安塞腰鼓敲起来后,红色的腰鼓、腾空的舞者、飘飞的绸带、激起的黄土,澄澈的蓝天,特别有画面感,而且气势磅礴,刚好能反映出汉族昂扬向上、激情洋溢的气质。这幅代表汉族的《生命的律动》也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
完成这幅组画,如同获得金奖一样,都是我生命中的大事件
新闻观点:作为一位知名的画家,创作这类的作品对您来说有难度吗?
苗再新:难度不仅有,而且难度很大。主要难点有三:第一,要突破自己,挑战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东西。这些年,我也画过很多反映少数民族的作品,但基本就集中在几个有特点、有画面感觉的民族上,这次要把所有的民族都画全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第二,要创新技法,如何解决好民族服饰艳丽的色彩、繁复的图案与中国写意画笔墨意韵之间的矛盾,这是最难的一个技术问题。第三, 时间的紧迫。
新闻观点: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想到要画这组画的?
苗再新:这个说来比较长,20年前,朋友曾经送我一套有关中国56个民族的图书,看到那些生动质朴、多姿多彩的照片,我就萌生了画遍56个民族的想法,但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始终没有动笔。这些年在技术上不断成熟,觉得自己已有能力完成创作了,又赶上了建党90周年的契机,所以去年11月份我终于开始动笔。
新闻观点: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画了大半年才完成?
苗再新:是的,5月30日凌晨6点,我完成了最后一幅画《生命的律动》。前后200天里,我全身心地他投入到了这个创作之中,当然中间也难免要“插播”一些不得不参加的活动。因白天干扰太多,所以只能尽量利用夜间的时间来画,200天里,我几乎每天都画到凌晨4点,几乎每天都住在画室。可以说,这套作品主要是靠“开夜车”完成的。我的体力、毅志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新闻观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么多幅作品,是不是太赶了呢?你觉得这些画能达到你自己平时的创作水平吗?
苗再新:这套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向党献礼,并不是为了反映我的创作水平。但应该说,能在这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幅作品,已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了。在正常情况下,要完成一幅这样的作品,应有10天以上的时间才行,但给我的时间只有这么多,其间干扰又很多,许多画我不得不压缩到两天完成一幅。这已是我体能和技术的极限了,在此期间,只要稍有懈怠,便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不过,即便如此,这些画的基本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否则我也不会贸然去画这套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此,我还是颇感欣慰的。当然,如果能有充足的时间,质量应该会更好一些。若时间和精力允许,将来我或许会从容地再画一套。
新闻观点:完成这套画,对你来说是件有意义的事?
苗再新:当然了。这是我迄今为止、也许是我此生最大的创作工程,之前我画的组画最多也不超过10幅。人生是需要干几件大事的,对我来说,完成这套画就是我人生中的几件大事之一了。
新闻观点:其他的大事是什么?能举个例子吗?
苗再新:比如前年获得了第11届全国美展暨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金奖。能够获得这样的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奖项,这是多少画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啊!幸运的是,我得到了。
新闻观点:你希望通过这组画表达什么呢?是对少数民族的传统做一个记录和传承吗?
苗再新:哦,可不敢这么说,这太大了。画这些画,其实也是源于我对民族的热爱。我一直认为,多民族是我们国家最有姿彩的特点之一,多民族让我们国家的文化更加绚丽多姿,我希望能把各个民族的特色、亮点画出来,也通过这个相对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让大家多了解一点多民族的文化。
人物介绍:
苗再新,1953年生,山东栖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创作研究员、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多次获奖, 其中代表作品《雪狼突击队》获第11届全国美展金奖暨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金奖;《热血男儿》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及解放军文艺奖新作品一等奖;《师生》获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并参加2001年“百年中国画展” ; 《天使在人间》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儿女英雄》获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井冈山革命斗争》(与刘大为合作)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生死挺进》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北京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北京画院等诸多文博机构和海内外人士广泛收藏。
本期主笔:周明杰